有个朋友之前在聚会时说:搬入新家的这几年,身体越来越差,感觉是风水有问题。这句话我没当真,觉得是她在瞎想,但就在几天前,她因感冒找到了我。从她拍过来的照片上看,大冬天里,居然满头大汗!
我赶忙问她原因,她回复我说,因为是统一供暖,房间温度有时可以达到30度!对此,我一下就找到了她身体变弱,或是使她身体变虚的帮凶:冬天室温太高!本该减少消耗,增加“库存”的冬天,却愣生生地过成了高消耗的夏天。
中医讲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,我们的身体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,遵守这种变化才能实现黄帝内经说的“天人相应”,才能少生病。
“冬至”过后,正是“冬藏”的关键。所谓“藏”,就是含而不露,直白点讲,就是通过减少外泄,使精微物质、能量得以充分的酝酿、浓缩,更多地留下来。这样做,既是为之前春夏的消耗填补亏空,更是为来年的新春蓄积生机,所以“冬藏”得越好,身体的储备越能扭亏为盈。
这就像温差大的地方产出的水果,温差越大,水果越甜。温度高的白天相当于夏天,在阳光照射下,果实可以充分灌浆,相当于中医的“夏长”;到了温度低的夜晚,果实在严寒中进入“藏”的状态,果浆得以充分浓缩。
这样的一个昼夜,相当于从夏到冬的轮回,果实在这样的变化中不断的灌浆-浓缩,营养物质充分酝酿,自然会更甜更香。人体同样遵循这个规律,世界范围内的长寿地区,多是四季分明,因为这样的季节特点,给了人体修复的机会。
这就是中医说的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。如果具体到“冬至”的养生,也就有了一个总则:减少消耗。
首先,这个消耗首先是指体力上。像前面说的室温太高而出汗多,以及像春夏一样长跑,过度劳累等等,因为任何形式的过劳,都会使腠理开放,使阳气外泄,都有悖于“藏”。
其二是心理上。《黄帝内经》讲“冬三月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”,意思是,在情绪上要有所藏匿,要含而不露,不要像春天那样立大志,野心飞扬,因为情绪的高涨也要消耗能量,是对“冬藏”的背离。
除了生活方式、生活态度的调整,为了帮助身体实现“冬藏”,还可以适当吃一些能补肾精的药物或者食物。
中医的肾精和肾阳相当于蜡烛和火苗,只有补足了蜡烛,生命的火苗才能着得旺盛而长久,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补肾精的经典方“六味地黄丸”,对已经有腰酸腿软的肾虚表现者,是最适合“冬藏”药物。
这里可能有人会说,我没有肾虚的症状,冬天不用吃这些。其实,没有明显的肾虚病状并不意味着没有肾虚问题,无论有无肾虚症状,每个人都在“天人相应”的规律中,都要遵从“冬藏”。
为此,冬季的日常饮食不妨让“山药”成为餐桌的常客。山药是“六味地黄丸”中重要的一味药,更是冬季的应季蔬菜。我们吃的山药主要是根茎部分,要深扎于泥土之中,所以山药采收的最好时节是在“霜降”节气之后。
按照生物学的说法,当地上部分开始枯萎的时候,养分会全部转移到地下,这个时候山药最有营养;按照中医的说法,霜降之后,能量往地下收藏,入肾经的山药的能力也达到了极致。
如果将它作为日常饮食,也就遵循了中医“顺时而养”的原则,循序渐进地帮助身体完成“冬藏”。